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未果 綠色和平籲設生產減量目標
《全球塑膠公約》第五輪談判第二階段(INC-5.2)今(15)日下午在瑞士日內瓦落幕,歷經兩週的討論,其中的關鍵核心議題,如第六條「設定全球塑膠生產控制目標」未能達成共識,各國決定延會,將談判延至下一輪繼續磋商。雖然沒有達成協議,但延會的結果顯示「塑膠減產」是各國不容妥協的重大議題;至於下次會議的具體時間地點,大會尚未公布。綠色和平呼籲臺灣應設定明確的塑膠生產減量目標,在全球塑膠污染治理中,繼續擔任東亞減塑行動的領頭羊。
綠色和平塑膠公約談判團長、美國分部全球塑膠專案負責人福布斯(Graham Forbes)表示,日內瓦未能達成協議,必須成為全世界的警鐘,「絕大多數國家希望有一份強而有力的協議,石化產業和少數惡意行為者卻利用程序手段,無視塑膠危機正在加速。公民社會的呼聲非常明確,我們需要一份具法律約束力且強而有力的條約,削減塑膠生產、保護人類健康、提供健全且公平的資金支持,並終結從開採到處置全面終結塑膠污染。」
至於《全球塑膠公約》的討論對臺灣的影響,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表示,「目前公約文本涵蓋的許多面向,如一次性塑膠用品禁限用、推行重複使用、資源回收、海洋廢棄物打撈等層面,臺灣已經展開若干具體行動,走在全球前端,有值得肯定的地方。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,這些措施都還是屬於下游『消費端管制』及『末端處理』,如果生產端持續無限制增加,效益都將有限,無法扭轉污染現狀。」
例如,目前已被行政院核定的新四輕擴建案,預計將塑膠生產原料「乙烯」的產能由35萬噸增加至每年100萬噸,擴大三倍,假設全數投入製作塑膠,相當於一年可製造3000億至5000億個輕型塑膠食品包裝袋(*註),對末端處理會是災難性的負擔,也加劇全球塑膠污染。
張凱婷強調,「減少塑膠生產與消費量」是本次公約討論的核心,也是科學證明解決塑膠污染最有效的方法,以及達成淨零的必要路徑。臺灣若要在全球塑膠污染治理中,繼續扮演正向貢獻的角色,就不應迴避「塑膠減產」的議題。
綠色和平建議環境部應與行政院、經濟部展開溝通,啟動「塑膠減產」的政策制定,邀集產官學座談與相關立法討論,才能確保減塑政策的效果。綠色和平也鼓勵環境部應多與理念相近國家增加國際交流,交換推動減塑立法、重複使用制度(如循環杯)等經驗,方能在後續談判中發揮更大的貢獻。
附註:
- 每1噸乙烯可以製成約0.95公噸的低密度聚乙烯(LDPE)粒子,相當於可製造30萬至50萬個輕型塑膠食品包裝袋(每個約1.9至3.2公克)。依照行政院已核定的中油新四輕擴建計劃,新四輕年產能將達100萬噸乙烯,若全數作為一次性塑膠用品,等於一年可製造3000億至5000億個輕型塑膠食品包裝袋。